随着关税上调及中国本土竞争加剧,宝马、大众和通用等国际汽车巨头正努力稳住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在本周的上海车展上,领先车企将展示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最新车型,以求在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部分业内人士将今年位于上海工业区的车展视为一个转折点。自三十年前中国立志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以来,如今本土品牌已占据国内约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并在全球出口中占比不断提升。
本次展会将于周四向公众开放,持续至5月2日。
电动车需求持续增长
在政府鼓励淘汰旧车、更新为新车型的补贴推动下,中国消费者纷纷转向电动车。去年,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了40%。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去年中国市场共售出包括客车和卡车在内的3140万辆汽车,同比增长4.5%。
电动车销量的增长,部分抵消了传统汽油车和柴油车销量的下滑。目前,这些燃油车仍占新车销量的一半以上。
中国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去年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电动车制造商,其年营收超过1000亿美元(约合878亿欧元)。比亚迪最近推出一款超高速充电系统,称其可在5到8分钟内完成充电,充电速度媲美加油。该公司计划在中国新建超过4000个这种充电站。
“适者生存”的竞争格局
为了打开中国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自上世纪80、90年代起,大众、通用、宝马和福特等外国车企与中国国企成立合资企业,帮助本地提升制造能力与技术水平,进而参与全球竞争。
这些合资企业在上海等制造重镇构建起庞大的供应链,也助推了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中国车企的崛起。
在国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汽车品牌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凭借性价比高的轿车、SUV和皮卡,迅速赢得份额。
“上海车展是一场‘适者生存’的较量,”易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研究员周立军表示。他认为,这标志着本土车企已从配角转变为全球舞台的主角。
不过,并非所有电动车企都单打独斗。比亚迪便与戴姆勒(现为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合作推出了高端品牌“腾势”,广告现已遍布曼谷等东南亚首都。
关税与挑战并存
外资市场的开放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价格合理、创新十足的车型选择。但这对通用、福特、丰田和大众等老牌车企来说却是双刃剑,他们如今在本土与海外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特朗普政府将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提高至145%,尽管最近宣布对其他国家暂停征收90天,暂时豁免日本等国,但对进口汽车、零部件、钢铁和铝制品的10%基础关税及25%额外税率依旧存在。
美欧对进口电动车征收更高关税,正促使中国新兴车企将生产线转向海外,以便更贴近市场,同时迎合西方消费者对中国产新车型的兴趣。
这其实也并不陌生,过去日本车企也曾因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在当地设厂应对。如今,丰田、本田和日产在美国本土雇佣了数十万员工。
“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虽限制了中国对美直接出口,但并未阻止中国车企在美国本地建厂,或在欧洲等地设立全球生产基地。”周立军指出。
不过,特朗普对外国制造车辆征收25%关税的举措也表明,扩张之路可能并不顺畅。
罗迪欧咨询公司(Rhodium Group)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近半市场正限制从中国进口,部分原因是对电动车等高科技产品中先进电子技术的国家安全担忧。
目前全球约12%的市场仍相对开放,包括澳大利亚和南非。报告指出,俄罗斯虽是一个重要市场,但基本已趋饱和。
未来之路
在传统汽油和柴油车型领域,中国车企仍落后于丰田等全球巨头。但在电动车市场,中国厂商的价格已具备竞争力,同时在续航和充电速度方面也取得突破。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技术范式转变”,日本《日经亚洲》评论员谢艳梅如此形容。中国车企选择电动化转型,不仅是响应环保趋势,更是走向“技术与产业主导地位”的路径。
相比欧美车企的庞大传统业务,中国新兴车企没有转型包袱,反而更加灵活。吉利旗下、2021年成立的极氪(Zeekr)副总裁斯特凡·西拉夫表示:
“因此,他们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极快地实现产品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