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手 5G商用提前一年
按照中国工信部原本规划,5G试验将分两步走:第一步是2016年到2018年底,为5G技术研发试验,主要目标是参与支撑5G国际标准制定;第二步是2018年到2020年底,为5G产品研发试验,主要目标是开展5G预商用测试。按照这一原定时间表,中国应在2019年实现5G通信预商用,2020年实现5G通信大规模正式商用。

中国移动在杭州、上海、广州、苏州、武汉五个城市开展外场测试,每个城市将建设超过100个5G基站,还将在北京、成都、深圳等12个城市进行5G业务和应用示范;中国电信试点城市为已确定在雄安、深圳、上海、苏州、成都、兰州六个城市;中国联通拟在北京、天津、青岛、杭州、南京、武汉、贵阳、成都、深圳、福州、郑州、沈阳等16个城市开展试点。
中国5G具竞争优势
美国国防部今年4月3日发布了名为《5G生态:国防部的风险和机遇》(《THE 5G ECOSYSTEM: RISKS & OPPORTUNITIES FOR DOD》)的报告,在报道中,中国、韩国、美国和日本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英国、德国和法国可以被视为“第二梯队”的国家;而新加坡、俄罗斯和加拿大则构成“第三梯队”。

中国华为公司是5G产业链的优秀代表。据华为透露,华为持有2750项5G专利。德国专利数据公司IPlytics发布最新5G专利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4月,中国企业申请的5G通讯系统SEPs(标准关键专利)件数占全球34%,傲居全球第一。其中,华为更是拥有15%的SEPs,为世界5G专利龙头。
除了专利标准,中国在5G频谱方面也具有优势。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介绍,中国在3GHz和4GHz频段的频谱使用上,处在全球引领水平;与5G频谱划分的情况相适应,中国6GHz以下频段的5G系统和终端设备都处在全球领先水平。
中国还具备非常强的产业能力。杨骅表示,在无线产品方面,无论是独立组网,还是非独立组网,中国国内企业的产品在测试上都是领先的。而且由于国情状况,产品在性价比方面,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在终端产品方面,全球前五的品牌中,中国占到三家。特殊的国情造就了中国的产业能力非常强。
中国提前5G商用 华为中兴是最大赢家
数据显示,华为目前获得全球42个商用合约,其中25个来自欧洲,6个来自亚太,10个来自中东,1个来自非洲。华为全球5G网路设备发货量已超过10万套,占全球5G商用发货的相当部分。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5G产业经济贡献》称,在经济社会直接贡献方面,预计2020-2025年期间,我国5G商用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达10.6万亿元,直接创造的经济增加值达3.3万亿元;间接贡献方面,预计2020-2025年期间,我国5G商用间接拉动的经济总产出约24.8万亿元,间接带动的经济增加值达8.4万亿元;就业贡献方面,预计到2025年,5G将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
根据4G网络建设经验,在发放牌照后,经过两到三年时间,才能够形成一张成熟的商用网络。在建网期间,电信运营商将大规模投资网络设备。仅以基站为例,中国移动建设4G网络拥有242万个4G基站,目前还在扩大之中。而目前全国的5G基站才只有35万个,加上后期5G终端(手机、车载电脑等)的上市,以华为为代表的5G设备企业,将面对一个天量的消费市场。

谷歌曾为美国国防部创新委员会进行初步的研究分析,毫米波的部署以每秒100Mbps的速度覆盖11.6%的人口,以每秒1Gbps的速度覆盖3.9%的人口。Sub-6以每秒100Mbps的速度覆盖57.4%的人口,以每秒1Gbps的速度覆盖21.2%的人口。
毫米波的辐射图(蓝色速度100MBps,红色速度1GBps
各国5G水平处于什么档次
截至5月底,全世界开通5G商用的国家已经达到4个,按照进入的时间分别是韩国、美国、瑞士、英国。

比如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在2G时代获得了第一个竞争优势,诺基亚和爱立信等公司得以更早地推出先进的设备,并在2000至2010年已经开始向3G转型,而当时的美国仍在推行2G。
在3G转型期间,欧洲失去了这一优势,因为当时的欧洲监管部门要求对3G频谱资源进行拍卖,而不是把现有的2G频谱进行重新规划调整,因此贻误先机。日本在3G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则在4G和4G LTE的发展中吸取了教训。在2010年初,美国电信运营商AT&T和Verizon利用2008年拍卖赢来的700MHz频段,迅速在美国各地部署LTE网络。推动了4G手机的迅速普及,苹果、谷歌、Facebook、亚马逊、Netflix等美国公司都利用LTE网络带来的大带宽和新手机功能,研发了新的应用程序和服务。

综合媒体报道,到2035年,5G将在全球创造12.3万亿美元经济产出。这几乎相当于所有美国消费者在2016年的全部支出,并超过了2016年中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的消费支出总和。到2035年,全球5G价值链将创造3.5万亿美元产出,同时创造2200万个工作岗位。上述数字超过了今天整个移动价值链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