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已确认禁止中国企业参与金额超过500万欧元的欧盟政府医疗器械招标项目,此举是布鲁塞尔与北京之间持续升级的针锋相对贸易摩擦的最新一环。
欧盟委员会正式推出了此前由《欧洲新闻Euronews》报道的限制措施,理由是中国对欧洲医疗器械制造商设置了歧视性市场准入障碍。
在进行了一项详细调查后,欧盟委员会发现有“明确证据”显示中国在其公共采购市场上不公平地阻止了欧盟制造的医疗设备进入。
这是欧盟自2022年8月《国际采购工具》(IPI) 生效以来首次动用该机制。该工具旨在促进欧盟企业在欧盟以外市场公平参与公共采购。
贸易委员马罗斯·谢夫乔维奇(Maroš Šefčovič)表示:“我们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欧盟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我们仍致力于与中方进行对话,以解决这些问题。”
根据新规,来自中国的企业将被禁止参与欧盟单一市场中金额超过500万欧元的医疗设备公共采购。此外,中标项目中来自中国的零部件或投入不得超过50%。
欧盟委员会称,这些措施是对中国限制措施的对等回应,旨在保障欧盟医疗体系关键医疗设备的持续供应。若无其他可行替代供应商,个别情况可予以豁免。
委员会指出,此决定符合国际贸易义务,包括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且目前欧盟与中国之间并无具有约束力的采购承诺。
长期以来,欧盟医疗设备企业一直难以进入中国的政府采购市场。尽管中国是欧盟医疗器械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2022年占出口总额的11%,但准入障碍重重。
本次调查聚焦于中国的《政府采购法》,该法推行“采购中国”政策,要求公共机构优先采购国产产品和服务。
调查发现,欧盟企业面临多重障碍,包括审批程序不透明、认证制度歧视性强、利用模糊的国家利益条款排除外国供应商,以及无法维持的低价竞争要求。
根据欧盟委员会2025年的一份报告,中国87%的医疗器械政府采购合同存在排他性和歧视性做法,导致欧盟供应商被拒之门外。
欧盟此番新措施出台之际,正值中欧关系正经历一轮谨慎的外交重启。
在全球格局持续演变的背景下,包括特朗普时期贸易战的余波以及美中关系紧张,中欧双方都加强了对长期争端的管控。
此次外交重启的一个关键节点是即将在2025年下半年于北京召开的中欧峰会。
与此同时,双方的报复性措施仍在继续。中国已将对欧盟猪肉进口的反倾销调查延长六个月,而欧盟近期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最高达45%的关税,反映出在高层谈判前,双方有意在政治敏感产业领域进行战略性施压。